《千山青黛》[千山青黛] - 第21章 第 21 章(2)

找了大半天,最後終於找到了印象中的那所宅邸,門前有株老柳樹。
叩開門,門房現身,上下打量她,問何事。
「請問,這裏是衛府嗎?」
對方搖頭,「你找錯了!什麽衛府!我家主人姓白!」拂了拂手便要閉門。絮雨抬手擋住:「勞煩再問一聲。我是來尋個故人的。記得這裏從前的屋主姓衛,若是已經搬走,可知道搬去了哪裏?」
「多久前的屋主?」
「大約二十年前……」
那人嗤地笑了出來:「二十年前?我家主人三年前買的這所宅子,聽說之前就已換過三四個家主了。二十年前?還是老聖人的景升朝!」
門房不再理她,啪地閉了門。
絮雨在門外的老柳下默默立了許久,轉身離開,走到東南坊角的時候,空氣裏隨風飄來了一陣食物的焦香味。
在她幼年記憶的深處,長安的味道,除去王府和皇宮那無所不在的散自沉香、瑞龍腦、蘇合、茉莉的氣息,便似乎只剩下了這一種能直入人腹腸的濃郁的焦香。
她不由自主地停下腳步,追着風來的方向,轉過幾道拐角,行人漸漸疏少。
在一條小巷的盡頭,她看到了似曾相識的那個地方。
低矮的門廬,黃泥爐,十來只剛做好的疊得整整齊齊的胡麻餅,堆在牆角的炭。午後客人稀落,一隻癩皮老黃狗懶洋洋地貼著牆根躺在明媚的春陽下睡覺,供客人坐的小杌子上,靠了個趁著空閑打起了盹的老嫗。
絮雨凝視著這一幕。老黃狗發現了人,嗚嗚兩聲,驚醒老嫗,老嫗急忙站起她乾枯的身體,笑着問她是否吃餅,癟嘴裏露出一副缺牙的黃齒。
她是從前的胡麻餅娘子,唇角的那顆痣依然還在。只不過在絮雨還是李嫮兒的時候,那個胡麻餅娘子的身段豐盈,面頰飽滿,笑着攬客時,會露出一副好像編貝似的漂亮的白牙。
「小郎君?」看到絮雨怔怔望着自己,老嫗又喚了一聲。
「是的。我來吃餅。」絮雨點頭。
老嫗露出歡喜的笑,蹣跚著為她拿餅。絮雨坐下來,咬了一口。剛出來不久的餅,還帶著熱氣,油香面脆,好像是絮雨曾經留在記憶裏的那種味道,又好像已經不一樣了。
絮雨慢慢地咀嚼。
老嫗站一旁看着她,目光裏充滿期待,等她咬了一口,咀嚼片刻,就用小心翼翼的語氣問:「客人覺得滋味如何?」
「好吃!」絮雨咽下餅,又咬了一大口。
老嫗露出了舒心的笑,蹣跚走到她的老狗旁,坐回到了小杌子上,輕輕嘆了口氣:「可是長安已經沒有人喜歡我做的餅了。他們都去西市的一個胡女那裏吃,說她的才好吃。要不是還有一些景升年起就知道我的老客還會找來,我這個餅店早就開不下去了。」
她混濁的老眼裏流露出一縷淡淡的傷感。
「怎就回來後,他們覺得我的餅不好吃了?明明是我這裏最有名的,就連當年的葉鍾離也來吃過。記得那時人多,排隊才能輪的到,但是他若來,人人都會讓開,叫他先買。他還畫了一幅畫送我,天天有人糾纏,想我把畫賣給他。沒過幾年,天就變了,亂兵打來長安,老聖人跑了,我帶着我的畫也跑,路上遇到一夥流兵,他們真的壞啊,逢人就搶,我看見一個女人不肯給包袱,他們就砍斷了她的手,我的畫也被搶了,他們自己又搶來搶去,一個人把另個人的頭砍歪了,脖子好像燈籠一樣晃着,半邊倒在肩上,血噴了一地,人卻還是沒死,把手裏的畫撕了塞進嘴裏,不叫人得,這才斷掉了氣……」
老嫗的眼目半睜半閉,絮絮叨叨自顧說個不停,語氣沒有起伏,平淡得好像在念誦經文。
絮雨默默聽完,問:「老阿姆,那你知道景升朝住在西南角的那所宅子的老主人嗎?他們如今去了哪裏?門前有一株老柳的那一家。」
老嫗費神思索,半晌,就在絮雨以為她也忘記了,她忽然「咿——」了一聲。
「我記起來了,那一家是姓衛的,那個時候,我記得定王府的小郡主也常來衛家……」
老嫗忽然壓低聲,臉上露出了神秘的表情。
「小郎君是外地的吧?我告訴你,定王就是當今的聖人!我聽一些老客說,小郡主在當年那陣子亂的時候丟了,聖人後來怎麽找也找不到。」
「對了,那個時候,小郡主最喜歡吃我的餅了!真的,我沒有說大話誆你,是真的!」
說到這裏的時候,老嫗那乾瘦的身軀裏彷彿灌入了源源不絕的活水,整個人頃刻間變得精神了起來,眼裏也放射出異樣的光彩。
「是真的!」她對著絮雨,再一次用力地強調。
「小郡主常來尋衛家小娘子,每次來,都要吃我的餅。衛家小娘子也會一個人來買,叮囑我多灑些胡麻,每到這個時候,我就知道她要去看小郡主了。我總是說,讓小郡主自己來吃呀,剛出爐的才最好吃。」
「唉……」
老嫗從過去的記憶裏抽身出來,長長地嘆了口氣,眼底那短暫迸出的光彩消失了。
「衛家人如今去了哪裏,你知道嗎?」絮雨輕聲問。
「官軍收復長安後的第二年,我才從外面回來,聽說衛家人參與景升太子作亂,男丁滿門殺頭,剩下的死的死,散的散,宅子也換了主人了。」
絮雨凝定片刻。
「那麽衛家的小娘子呢?你說的常和小郡主一起的那位小娘子?」
「她啊……自然是改賤籍入教坊了。至於如今人在哪裏,誰知道呢,說不定早沒了,說不定轉去了平康坊的哪條曲巷,也說不定老大不小,被哪個商人看中買去做了妾……誰知道呢……」
老嫗嘴裏嘟囔著,起身蹣跚走到爐前,用火鉗攏著炭灰壓火,好叫余炭能夠燒更長的時間。
手中餘下的半隻殘餅漸漸涼了,變得堅硬而澀口。絮雨吃完,從身上帶的余錢裏留出回程的車錢,剩的還有十來個,放在了老黃狗旁的那張小杌子上,悄然離去。
次日開始,從早到晚,她不停地穿梭於平康坊之中。
在這座位於東市和皇城之間的坊城內,分佈著許多達官貴人的宅邸,也雲集大片令世上男子流連忘返的風流淵藪之地,後者聚在北門東回三曲一帶。
那裏,有門前通十字街的華閣和高樓,也有貼於北牆的被同操業者也瞧不起的卑妓。
絮雨一家家地尋問,從北曲的陋居到堂宇寬闊的青樓。
若真如老嫗所言,衛茵娘如今就在這個地方,容貌和當年應當也不會有太大的變化。
在絮雨的回憶裏,她面若銀盤,一雙鳳目,笑起來的時候,一側唇邊有個小窩,這應該是個非常明顯的相貌特徵。然而連著尋了數日,已經找過不下一二十家,尋人沒有任何進展。
將近傍晚,絮雨不得不結束今日的徒勞奔走,回往住的地方。
她照舊回到西市搭車,一面想着心事,一邊橫穿近道,沿坊內那被叫做放生池的河岸前行。
放生池連通著城西和城南的漕河,河上舟楫往來不絕,運送著各種貨物,沿岸的店鋪更是鱗次櫛比。日常米炭布匹,貴婦人們喜愛的康國猧子,來自交趾的瑞龍腦香,珍奇罕見的南洋珠,乃至大受長安豪門歡迎的崑崙奴和新羅婢。這裏能夠買到天下任何的好物,只要囊中有足夠的錢。附近一座橋上,此刻更是人車擁堵,一片嘈雜。
忽然這時,她聽到有人喊了一聲小郎君,起初以為不是叫自己,又聽到一聲,聲音帶著喜悅,有點耳熟,轉頭,發現竟是數日前剛來時在西郊遇到的曾搭過車的那位西山老翁。
近旁就是一間收山泉的水鋪,門外停著騾車,苦力正在往下卸運水桶,看起來應當是他送水來此恰又遇到。
她立刻上去招呼,解釋自己剛才沒有聽到。
老翁忙說無妨,拱手道:「沒想到今日在這裏又遇到了小郎君!實在是巧!小郎君可落腳了下來?諸事順利?」
絮雨笑說一切都好,又問他如何。老翁說騾車早已修好,在家歇了幾日,心定了下來,今天便又來送水。閑話兩句,就將一個害羞躲到騾車後偷看的孩童拉了出來,命向絮雨見禮,說是他的孫兒,名叫丑兒,上回就是孫兒生病,家中除他之外無人照顧,所以出來得晚。這幾天孫兒病也好了,今日入城,將他帶在身邊。
那孩子很聽話,立刻過來行禮。這時一車水搬完,空桶也置換了回來,絮雨知他祖孫應當還要趕回去的,路也不近,怕耽誤他們,便說自己有事也要走了。老翁叫她稍等,匆匆來到騾車旁,將一包從山裏帶來本要拿到這裏賣的山貨遞上。
絮雨趕忙推拒。
「小郎君莫嫌棄才好,又不是貴重的東西。上回若不是你幫忙拉車,說不定我人也被撞。還半路將你丟下,實在過意不去。只是老漢的一點心意,懇請小郎君收下!」
老翁執意遞。絮雨只能接來,趁他過去套車的時候,忙摸出身上帶著的二三十錢,統統塞到丑兒懷裏,轉身鑽入人多的地方,快步離去。
丑兒低頭看了看衣懷,跑到老翁身邊,扯扯他的衣袖,將懷裏的錢掏了出來。老翁急忙去追,抬眼卻已不見人了,又不知人住在哪裏,嘆氣,只好將丑兒抱到車上,趕著騾車離去。
此時對岸一間衣帽肆裏衝出來一個小廝模樣的人,上橋疾奔而來。也不知何故,一隻腳上穿着新鞋,另腳光着,急火火地,險些撞到人。一路被他推開的紛紛沖他背影怒罵,他也不管,徑直衝到橋下這水鋪的附近,踮腳張望,眼前卻只剩下了人頭攢動,哪裏還有那道他方才隔河恍惚瞥到的以為是熟人的影?
又想起來,彷彿還有個送水的老翁,想問幾句,扭頭,看見騾車也是走了,急忙拔腿去追,不料衣帽肆的主人也已趕到,一把扭住他的衣領,嚷着要送去見官。
這小廝便是青頭。
三天之前,又是一個朝會日。
百官如常那樣,在五更前齊集丹鳳門外的待漏院內。當司宮台宦官來時,眾人以為會像此前的朝會日那般,聖人依舊不出,都準備好了要退散,不想宦官竟宣聖人上朝。
已閉關多日的皇帝在那一天的朝會上,親自召見了一個剛剛抵達長安還沒幾天的年輕人,封作金吾中軍郎將,並宣布金吾衛新設陸吾司,掌司者便是這位年輕之人。
當裴蕭元在數百雙眼目的注視下步入大殿並叩謝天恩之時,大殿內寂靜無聲,在場百官,台閣宰輔,郎中諫官,眾人神情各異,但有一點,所有人皆是相同。
那便是驚異。
事實上,此前在金吾衛告身這件事落定之後,不少人已慢慢回味了過來,猜測此事或許得到過聖人的默許,甚至,極有可能就是聖人授意。
但再大膽的臆想,也不曾想到過,聖人會在這裴氏子到來後做出如此的任命。
中軍郎將固然是個實位,官階也不低,但在京城這個地方,確也稱不上特別。與裴氏子差不多同期到來的青年俊傑當中,就有好幾個也各自得封相等的官職。
此職授予少年勛貴子弟,與其說是重用,不如說是聖人給予的恩封,勛榮屬性更濃一些。
但這陸吾司掌司的官職不一樣。
此司前所未有,雖聽起來只是聖人為萬壽節特設的一個臨時衙司,但僅從其名,便能窺到幾分不同之處。
陸吾,崑崙神明,司天之九部及帝之下都。
皇帝如此命名,此衙何意,一目了然。
更不用說,久未露面的皇帝今日上朝目的只為召見一人這種極大的殊榮了。
幾天已經過去,京中那些大人物如今到底在想什麽,青頭並不知道,反正對於他而言,最大的區別就是一下便忙了起來,忙着替主人收送來的各種拜帖,推擋絡繹不絕的訪客。今日也是不耐煩了,記起之前花了大錢卻沒送出去的登門禮,想想心疼,放著也是沒用,便溜達來了西市,打聽若是退回能折多少錢,聽到竟然連一半都不到,氣得當場掉頭就走,方才又路過橋對面的那間鋪子,見內有靴履在賣,想到腳上的鞋確是快磨平底了,便進去,正試著,無意間抬起頭,竟瞥見對岸有個小郎君正和人在說著話,乍看,有點像是葉小娘子,再看,更像葉小娘子。
當時他什麽也來不及想,站起來就往對面去。可恨橋窄人多,等他好不容易擠到對岸,人早已不見,此刻又被店主揪住不放,等他擺脫店主再去追,連那老翁的騾車也是走得沒了影。
青頭一邊懷疑是自己眼花看錯了人,一邊又覺不甘心,在西市周圍繼續繞來繞去地找,希望能再遇到看個清楚,一直找到日落西山,眼看就要閉市,再不見半分蹤影,只能壓下滿腹疑慮,急匆匆先朝住處奔了回去。
頂點小說網首發

猜你喜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