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歷史遺忘的角落》[歷史遺忘的角落] - 第二章 帝國危機

第二章帝國危機
「鎧甲生蟣虱,萬姓以死亡。白骨露於野,千裏無雞鳴。生民百遺一,念之斷人腸」。
三國混戰時代結束後,休養生息成為西晉帝國的主題。
司馬炎以都城洛陽為中心,在全國採取了一係列措施,重視生產,鼓勵墾荒,勸課農桑,興修水利,逐步使國家走上了發展的道路,百姓暫時擺脫了戰亂之苦。
從280年至289年的十年間內,西晉沃野千裏,牛馬遍野,家給人足,民和俗靜,出現了四海平一、天下康寧的昇平景象,史稱「太康盛世」。
之所以稱「太康盛世」,是因為司馬炎於280年4月由泰始改元太康。當年曹魏的少年熱血皇帝曹髦,以夏少康自許,期望出現「少康中興」一樣的盛世,結果被司馬氏宰掉,而在司馬氏的統治下反而出現了「太康盛世」,令人唏噓。同時又說明,在地大物博、人民勤儉的神州,只要國家安全,社會穩定,經濟也一定差不了,我們要珍惜來之不易的穩定局面。
最明顯的是人口的增長。263年鄧艾兵臨成都城下、劉禪投降時,蜀漢提交的戶口賬冊顯示,蜀漢全國共28萬戶,94萬人。其中軍隊10萬2千人,官吏4萬人。6個人就有一個吃皇糧。再扣除老年人和孩子,3個勞動力就得養1個吃財政飯的,難怪劉阿斗投降的這麽堅決,實在是撐不下去了。戰爭給國家經濟造成的壓力有多大,可以問問當今的普大帝。其餘兩國,也好不到哪裏去,據考證,三國末年,吳國人口230萬餘,魏國443萬餘,這樣,三國共計767萬餘口。
767萬人口是個什麽概念?
筆者所在的青島市,現常住人口已近千萬,也就是說,三國末年的總人口,比現在青島市的人口還少數百萬。
戰亂猛於虎也!
西晉初年的人口,則達到了1600餘萬,增長了一倍多。只要經濟活躍,國強民富,即使沒有三胎政策,人口也能有序增長。
這一切的一切,似乎預示著一個自漢以來的強大帝國,將誕生在九州大地。
會麽?
某日,一個中年官員低着頭從首都洛陽皇宮裏出來,眉頭緊鎖,神情抑鬱,邊走邊若有所思,不小心碰到了宮門外設置的銅駝。此人搖了搖頭,指著銅駝嘆息:總有一天,我會看到你們臥伏在荊棘中。
此人名索靖,字幼安,敦煌人,出自官宦世家,年少時即有逸群之量,才藝過人,馳名海內,當過地方官雁門太守、酒泉太守,也以蕩寇將軍之職帶兵打過仗,還當過皇帝秘書駙馬都尉、尚書郎、散旗常侍,與同鄉汜衷、張甝、索紾、索永並稱「敦煌五龍」。
索靖還出自書法世家,其奶奶的弟弟,即是與鍾繇、王羲之、王獻之並稱書中四賢的「草書之祖」張芝。索靖的草書深得張芝之法,其書「遒勁而峻險。遒勁處如飄風忽舉,鷙鳥乍飛;峻險處如雪嶺孤松,冰河危石」(梁武帝蕭衍語)。「唐宋八大家」之一的歐陽詢平生最重法度,不肯輕易推許古人,一次,路過索靖書寫的碑石後,竟臥於碑下,朝夕摩掌,如痴如醉,不忍離去。
工作履歷豐富的人,往往看問題更有深度。對落筆去向斟酌得當的人,往往目光更精準。偏偏,索靖這兩項都佔了。他的這一番話,也為後世創設了一個成語–「銅駝荊棘」。
皇宮外的銅駝,將窩伏在一片荊棘中,排除遷都的可能,自然是指國土淪陷後殘破的景象。索靖最終也死於自己預言的這種亂世,後敘。
明明是「太康盛世」,卻說如此喪氣之話,索靖是仕途不順發牢騷嗎?顯然不是,因為,他敏銳的看到,西晉帝國在繁榮的表象下,卻隱藏着巨大的危機。
一、西晉帝國始終代表着宗室、世家大族的根本利益
晉武帝司馬炎代魏稱帝後,對曹魏覆滅的經驗教訓進行了認真的總結。結論?比較喜人–曹魏宗室諸王力量過於弱小,才使得司馬家族能取而代之。為不重蹈覆轍,得着手改革分封制,加強司馬宗室的力量。
司馬炎將其祖司馬懿以下宗室子弟均封為王,又不斷削弱地方勢力,下令「悉去州郡兵,大郡置武吏百人,小郡五十人」。這是不僅裁撤了地方軍隊,連武將的編製都縮編了。一個小郡編製50個排長,能有多少軍隊?諸王一旦起兵,地方兵如何抵抗?
之後,分封制雖幾經改革,但宗室的力量一直在膨脹。司馬炎顯然忘記了,西漢時有個重大政治事件叫–「七國之亂」。
在官吏使用和任命上,西晉帝國的官二代官三代官N代們形成了士族門閥制度,士族勢力之強大,皇權都不敢輕易開罪。
何為士族門閥制度?
中國古代官宦人家的大門外,一般都有兩根柱子,左邊一根稱為「閥」,右邊一根城為「閱」,干什麽用的呢?
貼告示用的。但不是貼招領啟示之類的告示,而是專門張貼功狀的,譬如,這家出了多少個正部級、副部級幹部,皇帝給了這家什麽什麽榮譽等,用來炫耀的。因此,後人就把世代為官的人家稱為世族門閥、士族。
中國自古至今的幹部選拔任用機制,一直在變化當中。我們來一起看一下中國古代的選人用人。
「法官的兒子永遠是法官,賊的兒子永遠是賊」–印度電影《流浪者》。當然,這裏的法官是指國外的大法官,像筆者這樣的小法官,只能稱為「司法民工」,用司法為民眾工作的人,兢兢業業,干好本職工作,就是為社會做貢獻,其他不敢多想,也不能多想。
西周時,按周禮治國。周天子分封天下,社會各階級分明。你是什麽出身,你的兒孫的出身也就是什麽,基本不變。由此,國家由天子、諸侯、卿、士分級負責管理,各階層依照血緣世襲。
到了東周,諸侯權力增大,中央控制力逐漸衰弱,各諸侯國的國君自己出錢養了一批「客卿」、「食客」等國家正式公務員編製之外的各色人材,為自己服務。
戰國時,秦通過商鞅變法,確立了「軍功爵制」。奴隸、士兵、臨時工,只要能立戰功,統統能改變身份,直接入國家公務員編製,無需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般的考申論、行政職業能力測試。
宇宙的盡頭不是鐵嶺,而是鐵飯碗。不孝有三,無編為大。編製的感召力是無窮的,「軍功爵制」造就了一幫打仗不要命的二杆子。這種重賞之下必有不要命二杆子的執政理念,使秦最終滅掉了「喊趙薇去演戲」(韓趙魏楚燕齊)六雄,統一了天下。這,也算是人才激勵機制的一個成功的典範。
兩漢時期,封建制度逐漸完備,如何選拔任用人才,統治者頗費了一番心機。起先採取的是察舉、徵辟的辦法。西漢時由於崇儒學,故官僚多以儒學經術起家,講學授徒,門生故吏遍天下,形成一股社會力量,其子孫後代承家學,繼續做官。
中國第一批豪門貴族起源於何時?
東漢。
東漢建立者劉秀,建國後大封功臣,即所謂的「雲台二十八將」,造就了第一批貴族豪門,到東漢中葉時,逐漸形成了世代為官的大姓豪門士族。
任何一項制度,初衷無論多好,成效無論多棒,施行中若不加修補完善,最終會變味。到東漢後期,察舉徵辟制度也逐漸曝露出弊端,「舉秀才,不知書。察孝廉,父別居。寒素清白濁如泥,高第良將怯如雞」的民謠,即是明證。

猜你喜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