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1850再造中華》[1850再造中華] - 第19章 籌餉

舊時華夏,一向都有「皇權不下縣、縣下皆自治」的說法。
滿清制度,各級官員都要異地赴任。縣令是最重要的基層官員,必須到家鄉以外的省份任職。若是在臨省任職,需與家鄉距離五百裏以上。
縣令不熟悉本地民情,就得依靠各級胥吏治理民政。胥吏之外,便是縉紳,胥吏代表官府,縉紳代表百姓。
自明朝起,胥吏的地位便急劇下降。明太祖朱元璋出身窮苦,自小被胥吏欺負,對胥吏恨之入骨。朱元璋坐穩天下後,堵死了胥吏升遷之路,禁止胥吏子弟參加科舉。
在明朝時,胥吏如同賤民。清朝雍正皇帝廢除了賤籍制度,但胥吏的地位仍然很低,受到讀書人的歧視。
與胥吏不同,縉紳讀過書,受過一定的教育,受到全社會的尊重。縉紳也能代表民意,是官府與百姓之間的橋樑。
知縣異地為官,要想政令暢通,就得與縉紳搞好關係。官府行政業務需由胥吏代勞,但政令下鄉全靠縉紳支持。
縉紳把持着廣大農村,是廣大農村的真正主人。
在每個縣城,總有一些有頭有臉的縉紳,是一縣縉紳的代表。他們或做過官,或資財巨大,或有親族地位顯赫。
新任知縣到任,往往要向胥吏討要一份縉紳花名冊,又稱「護官符」。
若能與「護官符」上的縉紳搞好關係,知縣就能儘快打開局面,得到百姓擁護。
同理,知縣為官,不能輕易得罪「護官符」上的縉紳;辦理公事之前,得先看看是否牽涉到「護官符」上的縉紳。
王師爺是三水縣的錢穀師爺,熟悉三水民情,手中自然少不了一份「護官符」。
在他的暗中指引下,楊田帶著至臻堂的戰兵,把「護官符」上的縉紳「召集」到了縣衙內。
楊烜坐在花廳主位上,底下坐了二三十個三水城內的縉紳。他們不約而同地低着頭,畏畏縮縮的不敢言語。偶爾有人咳嗽一聲,便把旁人嚇得顫抖。
這些年時局變亂,時不時便有天地會黨攻破城池。他們軍紀敗壞,往往一進城就燒殺淫掠,可謂無惡不作。
三水縣靠近廣州,算是廣東首善之地,鮮有天地會敢在三水縣頭上動土。
1846年,廣西天地會起義。天地會張嘉祥乘機在廣東合浦冷村聚黨起義。他以「劫富濟貧、殺官放囚」為口號,隊伍不斷壯大,一度威脅三水縣城。
楊烜出其不意地攻下三水縣城,卻不燒殺,不淫掠,令這些縉紳個個惴惴不安,不知他葫蘆裏到底賣得什麽葯。
楊烜清了清嗓子,有人大膽看了下楊烜,很快又畏懼地低下了頭。
這個年輕的天地會黨,真的是楊遇春的嫡孫嗎?很多人並不相信。
人來齊了。楊烜說道:
「諸位父老鄉親,你們應該聽說了,我是楊忠武侯的嫡孫。堂堂名門之後,為什麽要造反呢?這其中的緣由,我不想多解釋了,你們應該也都知道了,總歸是滿人栽贓陷害、官逼民反。
「把大家請過來,是為了一件俗事,就一個字,錢。我手下的兵擅自搶錢,被我斬首示眾。這件事,你們應該知道了。到目前為止,我們軍紀嚴明,決無濫殺無辜、擅自搶劫的事。
「當然,有兩個事是例外。一個是,我們沒收了官府的財產,搶了城裏的縣衙、城外的巡檢司。另一個是,我們搶了惡紳陳忠浩的店鋪,搶了他的船。」
講到這裏,楊烜停頓了一下。眾人聽到這兒,

猜你喜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