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逆清1845》[逆清1845] - 第4章 勾結洋人

勾結洋人,跟洋人做貿易,在這個年代聽上去多少有些大逆不道的樣子。
但是對於廣州人而言,這一件事其實極為稀鬆平常,因為廣州一直以來都有對外貿易的傳統,大名鼎鼎的廣州清代十三行正是在這個時代達到巔峰。
自唐代以來,廣州便成為了華夏最重要的商港之一。而到了清代以後,因為對外貿易的需求和閉關鎖國政策,使得對外貿易僅僅局限在廣州一口,廣州的行商在對外貿易活動中,依靠政府給予的特權,從而壟斷了整個大清的對外貿易,也就形成了一個『公行』貿易制度。
這裏面的十三行,並不是指固定的十三家,而是指行規十三條。後來因為牙行的大力發展,出現了十三家具有代表性的牙行首領,其中便包括伍秉鑒的怡和行,潘紹光的同孚行等等,於是將這個十三行的名聲徹底奠定了下來。
對於廣東人而言,他們都是親眼看着十三行的巔峰發家史長大的,對於這一點自然不會有抵觸心理,即便是趙家平日裏也都會參與到對外貿易當中去。
不過,隨着鴉片戰爭的結束和《江寧條約》的簽訂,清廷在西方侵略者的要求下,不得已開放五口通商,已經廢除了十三行獨攬華夏對外貿易的特權,也使得像原先趙家這種地頭蛇也有了出頭的機會。
趙誌最近兩年便一直從事對外貿易,他也認識了不少外國人,這才有了帶亨得勒大夫回來給趙源治病的機會。
對於趙源所說,他表示認可,但是卻不明白跟這兩件事有什麽關係。
趙源輕聲道:「二叔,首先我們來說一說這個麗如銀行,你知道它是做什麽的嗎?」
沒等趙誌開口,一旁的趙楷搶先開口道:「不就是票號嗎?」
「是,聽上去跟票號很像,但其實有着天壤之別。」
趙源搬弄著前世的知識體係,向趙家三兄弟介紹著二者的不同。
首先,要明白票號和銀行的區別,就要弄清楚什麽是票號。
可以說,票號是一種極具華夏特色的金融機構,它的出現如同一顆絢爛的流星,在歷史的長河中一閃而過,旋起旋滅,在後來被銀行徹底取代。
所謂的票號,又被稱作為『匯票莊』,是一種舊式信用機構,早年間都是山西晉商開設,因此通常又被稱為『山西票號』,但是後來這種模式開始慢慢擴張到了其他省份。
票號的前身主要是錢莊和賬局,它的出現也是因為晚清大宗貿易規模不斷擴大,對於遠距離運輸貨物和收取資金的需求不斷增加,而在當前的這種環境下,如果商號自己負責異地收取銀兩和貨物,不僅風險奇高,而且運輸周期也很長,使得資金長期處於被佔用的狀態,會大大影響到交易效率。
於是,像這樣專門負責資金異地運輸的機構也就隨之出現,其中利潤也是來自長途搬運的手續費,也就是『匯水』。
在之後,隨着交易的不斷發展,很多長期合作的商號會驚訝地發現一件事,那就是如果每次匯款前再把銀子存到票號,不僅非常麻煩,而且會比較慢,於是為了追求效率,他們會提前就將一定額度的銀兩放進票號,等到需要匯款時就直接通知票號,於是票號開始出現了原始的存款業務。
除此之外,還有一些商家臨時周轉困難,也

猜你喜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