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逆清1845》[逆清1845] - 第17章 歷史的真相

在這個年代,沒有農藥,沒有化肥,也沒有超級水稻,糧食產量本身就存在一個天然的上限,那麽這個上限是多少呢?
按照後世的統計數據,清朝平均畝產不過180公斤,也就360斤,但是要考慮到一般播種面積只有總耕地面積的80%,再加上糧食收穫和儲藏過程中需要20%,另外考慮到原糧加工出品率只有50%到60%,也就意味着每個人的口糧也就不到200公斤,甚至到了嘉慶晚期以後,也就只有100公斤多一點。
人多地少成了一個絕對的矛盾,也成了一個大清王朝揮之不去的定時炸彈。
這個炸彈的威力有多大呢?
首先,在嘉慶出現了一場持續了九年的川楚教亂,使得清朝耗費十六省的數十萬軍隊,導致十餘名提督以及總兵級別高級武官陣亡,更是導致人口減少過億;
但是,這個炸彈並沒有炸完,緊接着到了太平天國時期,又導致清廷被打得幾乎四分五裂,人口損失同樣過億;
直到清末,人口也才將恢復到嘉慶、道光時期的四億人口。
可以說,在眼下這個生產力環境下,四億人口已經成為一個天花板,再多就只能等著這個炸藥桶爆炸。
陳澧沒有想到趙源居然會這麽思考,他不由得下意識點頭,道:「你說得倒也沒錯,所以歷朝歷代都在開墾荒地,增加糧食,只為了活民。」
趙源搖了搖頭,道:「華夏已非昔日,觸目所及之處皆是耕地,已經沒有什麽荒地可供開墾了。」
陳澧張了張嘴,最終也只能長嘆一口氣。
在接下來的時間裏,趙源主要還是在學海堂學習四書文,並沒有過多涉及到科舉的應試技巧,不過依然感覺受益匪淺,因為他這具身體過去的記憶還在,再加上後世的知識融會貫通下,很多書籍上的問題看得更加通透。
當然,趙源一方面在學習,另一方面也在有意識結交學海堂上的學子們。
這些學子大部分都來自廣東各府的精英,甚至不乏千裏迢迢而來的外省學子,他們當中也沒有幾個真正的書獃子,大部分都是能做事能讀書的人才,在趙源的刻意結交下,與這些人也都混成了朋友。
不過,在趙源看來,整個學海堂裏面除了陳澧,最值得他結交的其實只有兩個人。
第一個是廣東番禺人楊榮緒,字黼香,比趙源大十歲,此人乃學海堂肄業生,曾擺在阮文達門下,曾與鄭灝若、梁傑等人各自就《四書文源流考》作出一篇雄文,深得阮文達的看重,且此人做事心思縝密,人緣在院中頗好。
另外一個人是廣東南海人康以泰,字交修,他文名不顯,但是性情豁達不拘小節,頗有幾分能文能武的風采。
對於趙源而言,他深知與人相交在於興趣相投,而以他前世的經歷見識,想要折服二人實在太容易不過,僅僅用了幾日三人便成了無話不說的好友,常常在一起相談恨晚。
時間很快就來到四月下旬,在此期間亨得勒也派人上了山,主要是兩個消息,一個是匯豐機器廠的籌建工作正在展開,預計下半年將會開始投產;另外一條消息,則是亨特已經從香港返回,並帶回了一條消息,那就是麗如銀行總裁羅伯特對趙源的提議很感興趣,他將準備抽

猜你喜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