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歷史遺忘的角落》[歷史遺忘的角落] - 第一章 華夏上空的上帝之鞭

第二部帝國的崩潰
第一章華夏上空的上帝之鞭
第一節五胡概況
「漢」,承載著華夏輝煌歷史並令我們無比驕傲和自豪的一個字,蘊意無窮。
星漢燦爛,漢者,銀河也。古文典籍中的漢,一般就是指的銀河。那麽,漢,又是如何成為我們56個民族大家庭中的漢族的族名的呢?是因為我們都是來自星星中的你嗎?
顯然不是。漢族中的漢,來源不是銀河,而是地球上的一條河。
自秦嶺南麓的陝西寧強縣境內,流出一條河,東部的某一段稱為漢水。漢水岸邊有一個城市,因漢水而得名,稱為漢中。公元前206年10月,一個老漢自一場兇險的宴會上逃脫後,被請客做東的那個人封到這裏,封號為漢中王,統治巴蜀地及漢中一帶。4年後,這個老漢在山東定陶汜水之陽舉行登基大典,一躍成為一個王朝的皇帝,國號就為漢。又過了61年後,老漢的曾孫繼位,開疆擴土,東征西討,北方匈奴、南方百越、西域諸國,都稱這支打來的軍隊為漢人。自此,漢人之名開始登上歷史舞台。
看到這兒,大家想必都知道了,那場兇險的宴會發生在咸陽郊外的鴻門,那個逃脫的老漢就是劉邦,他的以武著稱的曾孫,自然就是漢武帝劉徹。漢水-漢中-漢中王-漢朝-漢軍-漢人,可以說,漢族這個名字,是保家衛國、開疆擴土生生打出來的。後來,漢人又融合了其他一些民族的同袍同胞,成了現如今的漢人,成為我們偉大的56個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。
與「漢」相對應的,是「胡」。
《漢書.匈奴傳》中記載,匈奴單於派使者給漢朝遞交國書時稱「南有大漢,北有強胡。胡者,天之驕子也」。看樣子,這個單於對於自己被稱為胡人,還挺自豪的。那麽,關於「胡」字,你了解多少?我們一起來看。
「胡」字,由「古」和「月」構成。此處的「月」,實際上是「肉」字的變形,故與動物肢體、內臟等有關的字,都以月字為偏旁部首,如,腿、腳、臂、膊、腰、腎、脾、肺、肝、腸、胸、腑、膽、腔、刖等,直接以「肉」作為偏旁部首的反而很少,僅有臠、肏等幾個。
值得注意的是,以「肉(月)」字為偏旁部首的漢字,「月」字基本是在左或下,「月」字在右的,除了「胡」字,你還能找出其他的嗎?
「胡」字的原始意思,是指成年的牛脖子上那塊下垂的肉。越是年老的牛,脖子上下垂的肉越多、越明顯,所以,可以從肉下垂的程度來判斷牛的年齡,故在「月」字旁邊加上個「古」字,「胡」字也可以引申為古老和長壽。而其他動物,如人類、貓咪等,則可以以「須」來體現年歲,也就有了「鬍鬚」這個詞。
「胡」字,後來又引申為所有野獸脖子上的肉,如,《中山狼傳》中有「前虞跋胡,後恐疐尾,三納之而未克」。這裏的「胡」就是指狼嘴巴下的肉。再後來又引申為喉嚨,《促織》中有「視成所畜,掩口胡盧而笑」,此處的「胡」即指喉嚨。現在我們山東濰坊一代的方言,還稱喉嚨為「胡倫」。你要是跟這裏沒上過學的老年人講「囫圇吞棗」這個成語,他們八成會跟「胡倫吞棗」混了,音完全一樣。
總之,「胡」字,與野獸脖子附近的肉和毛髮有關。而生活在地球緯度越高地區的男人,雄性激素分泌水平越高,故中國北方少數民族男性又大多數有大鬍子。因此,漢人稱少數民族為「胡」,帶有蔑稱的意味,胡來、胡說、胡作非為等詞也應運而生。
一個人若被冠以蔑稱,一般開始時會感覺到憤怒或羞辱,但慢慢的會逐漸接受,久而久之自己也就逐漸習慣了,因為,這個稱呼久而久之就僅僅是個符號而已了。譬如,前面提到的自稱「胡者,天之驕子也」的單於,另外還有「包黑子」、「馬大腳」、「司馬夾頭」等。老王大學同級有個同學,綽號是「大便」,久而久之,他自己也習以為常了。
中國古代胡人的起源及分支,一直有諸多種說法,爭議也頗大,主流觀點:
1、匈奴(hun)
歷史上與中國農耕文明碰撞最激烈的游牧民族,「壯誌飢餐胡虜肉,笑談渴飲匈奴血」,匈奴,甚至一度成為中國少數民族的代稱。
匈奴先祖是夏朝的遺民,祖居阿爾泰山脈以東南、大興安嶺以西、蒙古草原以南、青藏高原以東北、華北平原以西北戈壁,向西遷移的過程中融合了月氏、樓蘭、烏孫、呼揭及其臨近的一些白種人。
匈奴主體在東漢時期被漢人消滅,一部分內附中原,一部分後來西逃歐洲,與當地馬扎爾人(Magyar)融合,構成今天的匈牙利人。內附中原這幫人,最終編入了曹魏政權。
匈奴人離開了,另一個民族乘虛接管了匈奴人的舊地,它就是在中國歷史上扮演了極其重要角色的鮮卑人。
2、東胡(烏桓、鮮卑)
春秋戰國時期強盛一時的北方少數民族,因居匈奴以東而被稱東胡。
還有一種說法,東胡應該是一個古阿爾泰語詞(蒙古-通古斯語)Toung-gu(s)的音譯,實際上是「通古斯」一詞的異寫。
秦末漢初,東胡強盛,其首領比較膨脹,不斷向匈奴索要名馬、美女、土地。匈奴冒頓(音「毛肚兒」)單於怒而擊之,東胡人被打散,殘餘分為兩支,退居烏桓山的一支稱為烏桓,退居鮮卑山的一支稱鮮卑。
烏桓後被曹魏消滅,曹孟德的名篇《觀滄海》,即是滅烏桓後豪情大發所做。自此,烏桓山便從史籍中消失了。
鮮卑山在哪裏?1980年,考古工作者在大興安嶺北部的嘎仙洞發現了北魏祭祖時所刻的祝文,根據其文字研究,這個嘎仙洞就是《魏書》中提到的拓跋鮮卑的祖廟石室,因此,鮮卑山的方位,大體就在今內蒙古阿魯科爾沁旗以北,即大興安嶺中部的東西罕山南麓。
鮮卑的崛起,比較偶然。
歷史上,誰活得更長,誰就更有話語權。238年,魏明帝曹叡眼見司馬懿熬死了曹家兩代人,熬死了對手諸葛亮,連跟曹操一起打天下的那群同僚都快死絕了,還精神抖擻,內心十分不是滋味兒。正好,這年有個光榮而艱巨的任務擺在曹魏政府面前。
遼東的公孫淵叛亂了。有叛亂就需要有人率軍去鎮壓,曹叡就選定了司馬懿。遼東,距離洛陽3000多裏,氣候又乾燥寒冷,就是年輕人去個來回也得丟半條命,何況年近花甲的司馬懿。曹叡的意圖不可謂不陰險:最好是司馬老兒平定遼東,然後,再因舟車勞頓死在班師的路上,嘿嘿……
就這樣,時年59歲高齡的司馬懿掛帥遠征3000多裏,擒斬「東北王」公孫淵,盡殺公孫一族,取得輝煌戰果、統一遼東。司馬懿安然班師回京,出乎曹叡的意料,然而,此戰還產生了一個後果,更是出乎了曹叡、司馬懿和所有人的意料。
那就是,沒了漢人「東北王」公孫淵的壓制,鮮卑人開始崛起、擴張,最終深刻影響了北中國乃至全中國的歷史進程。
我們在談到東漢末年歷史時,總是說魏、蜀、吳三國鼎立,其實,當時應該是四足鼎立,因為,除魏蜀吳外,還有個國家。
遼東半島上的燕國。
燕國第一代掌門人,不是後世的慕容鮮卑,而是公孫度。公孫度,原董卓手下大將,被董卓派到遼東半島鎮守,在群雄中原逐鹿打得熱鬧時,遼東卻儼然一片世外桃源。金庸先生在《神鵰俠侶》中創造出的世外桃源絕情穀穀主公孫止這一角色,不知是不是受了遼東公孫家族的啟發。
第二代掌門人,是公孫度的兒子公孫康,砍掉前來避難的袁紹兒子袁尚和袁熙的腦袋獻給曹操那位狠人。三代、四代掌門人分別是公孫度的兒子公孫恭和孫子公孫淵。
公孫氏,一家冷血分子,統治遼東期間手段強硬,當地士族、少數民族首領說殺就殺。公孫度大殺遼東世家大族,夷滅百餘家;公孫康則攻佔了高句麗都城、俘獲了高句麗國王,迫使其遷都至丸都(今吉林集安市);公孫淵更是自封燕王(孫權最先封過其為燕王,但其不屑,還殺了吳國使者),設置百官,為鮮卑族、扶余族等少數民族首領封爵,郡內民眾皆畏服不已。
公孫氏的冷血上不了熱搜,卻受到當時中原王朝的熱烈歡迎。因為,遼東公孫氏政權雖然僅存在了50多年,但其對於三國時期中國東北邊境的穩定與拓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。它不僅使戰國漢代以來中原政權在東北的統治得以延續,更遏制了周邊少數民族力量的侵擾。如今,公孫氏被司馬懿所除,直接後果就是,鮮卑人開始崛起、做大。
鮮卑,在西晉時期分為東鮮卑(有段部、慕容部、宇文部)、北鮮卑(有拓跋部、柔然)、西鮮卑(吐谷渾)。
(1)東鮮卑–段部、慕容部、宇文部。
段部鮮卑後被羯族人的後趙擊潰,後融入中原,該部與宋朝時期的大理段氏有一定關係。
慕容部的慕容皝創立大燕國,史稱前燕。前燕被氐族人苻堅的前秦消滅,皇族慕容垂投降前秦,後復國建立後燕。後來,後燕被鮮卑拓跋氏的北魏擊潰。後燕慕容德成立南燕。南燕被漢人劉裕所滅。
宇文部與高句麗通好。南北朝時期宇文氏篡西魏成立北周。宇文部落中的迭刺部後來成為契丹族的一部分。
(2)北鮮卑–拓跋部、柔然。
鮮卑拓跋部,是成就最大的鮮卑人。代國後代拓跋珪建立北魏,北魏後來統一中國北方,後再分裂為東魏和西魏,長期與南朝的漢人政權對峙。
另外,還有與拓跋部同源的鮮卑禿發氏。漢魏之際,拓跋氏的一支從塞北遷到河西,被稱為河西鮮卑。禿發氏曾建立南涼,屬地大約相當於今甘肅西部和寧夏的一部分。
南涼被乞伏人的西秦所滅,剩餘禿發部人投奔老家人拓跋部建立的北魏,因與拓跋氏同根同源,被賜姓「源」。
源姓淵源單一,因此,當今如果在國內碰到個姓源的人,那麽你就告訴他他是鮮卑禿發氏的後裔,一般准沒錯。
柔然,是從拓跋鮮卑部落聯盟中分離出來的,後與北魏拓跋氏多年對抗,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時代背景就取於此。柔然後被突厥擊敗,分為南北兩支,南支逃到遼河上游,成為契丹人(遼)。北支逃到雅布洛諾夫山脈以東、外興安嶺以南的地區,成為室韋人(蒙古)。
(3)西鮮卑
前燕皇帝慕容皝的哥哥率部從東北遷到青海東部,稱為吐谷渾,在鼎盛時期疆域遼闊,橫跨青海、甘肅、新疆南部、四川西部。吐谷渾唐朝時期被吐蕃所滅。
現在中國的蒙古族、鄂溫克族、達斡爾族,都屬東胡的演化版。
3、回鶻
主體是丁零人,最先游牧於北海-今貝加爾湖一帶(蘇武牧羊的地方),後內遷。因其生活用車車輪高大,又被稱為高車人。漠北人也稱他們為敕勒、鐵勒。
現在中國的的維吾爾族和裕固族,大部都屬這一支的演化版。
4、匈奴的親戚和奴隸們
(1)突厥,匈奴的一個分支,後滅亡了柔然,其自身的主體被回鶻和漢人所滅,剩餘的西逃,形成了今天的土耳其人。
(2)羯族,來源比較雜,有的來源於小月支、羌族,有的來源於西域、中亞等地,有白色人種的體貌特徵,深目、高鼻、多須,是匈奴的一個別支或者說是匈奴的附屬民族、奴隸,最終命運?比較曲折複雜,見後文。
5、肅慎
先秦稱肅慎,商、周時分佈於黑龍江、烏蘇裏江流域和長白山一帶,在漢魏時稱挹婁,北魏時稱勿吉,隋唐為靺鞨(曾役屬於高句麗),其後稱女真、滿族。今天的滿族人即屬這一支。
6、羌氐藏
(1)羌族,形成於現青藏高原地區,最早載於甲骨文卜辭,意指西方牧羊人(羌字本身像不像羊字?),周武王伐商紂時曾加入周武王的聯軍(《後漢書?西羌傳》:及武王伐商,羌髳率師會於牧野)。羌族一直生存到今天,是中華56個民族大家庭的一員。
(2)氐族,商朝和西周時,氐族還未從羌族中分化出來,春秋戰國時,氐族才開始以氐作為族稱,但仍多以氐羌並提。後獨立成族,曾經建立過仇池、前秦、後涼、成漢等國家,深刻影響了中國的歷史。特別強調的一點是,氐族不是游牧民族,而是農耕民族,姓氏也皆為漢姓,漢化程度極深,所以能出現大秦天王苻堅這樣的仁者之君。
(3)吐蕃,即藏族,也是古代羌族的一部分。
(4)党項,西羌族的一支,曾建立西夏,後被蒙古人滅亡。
7、雜胡
(1)鐵弗,鮮卑與匈奴混血後代,鐵弗人赫連勃勃成立夏國。
(2)乞伏,在陰山以北,鮮卑與敕勒混血後代,曾依附氐族人建立的前秦。前秦在淝水之戰敗於漢人的東晉後,乞伏背叛前秦在現在的甘肅榆中成立西秦。西秦被鐵弗人赫連氏的夏國所滅。
漢朝以來,就有胡人不斷向中原內地遷徙,逐漸盤踞華北地區,勢力不斷壯大。到西晉時期,胡人已入居關中及涇水、渭水流域,對晉都洛陽形成包圍之勢。
首先對西晉揮動上帝之鞭的,是匈奴人。
第二節不想當單於的匈奴人不是個好外孫
秦漢時,匈奴與秦、漢王朝常年戰爭,到東漢時,匈奴內部分裂為南北兩部。
北匈奴從漠北西遷,西遷的過程中戰鬥力極為驃悍,橫掃歐洲,被歐洲人稱為「上帝之鞭」。這部分匈奴人最終與歐洲人融合為當今的匈牙利人。匈奴的英文名是hun,發音「杭」,歐洲匈牙利 ”hungary ”的英語發音「杭蓋瑞」,足可證明兩者之間有千絲萬縷的聯係。
而南匈奴則進入中原內附。195年,南匈奴參與了中原混戰,202年,南匈奴首領歸附漢丞相曹操。
漢化的南匈奴,一直居住在河套一帶,即在賀蘭山以東、呂梁山以西、陰山以南、長城以北之地。
如果對河套這個地理概念沒有深的印象,那麽教個簡單的記憶方法:小學學過地理的都知道黃河呈「幾」字形,這個「幾」字形的頂端是怎麽形成的呢?
具體是:黃河先沿着賀蘭山向北流,由於陰山阻擋再向東流,後沿着呂梁山向南流,這樣,北—東—南,就形成了個「幾」字形的頂端,活像個套子,故附近地區被稱為「河套」。
再說南匈奴。如何對內附的南匈奴進行管理,是令漢族統治者非常頭疼的問題,畢竟,這麽一大幫外來人口成群的遷到中原找飯吃,得提供給方艙隔離房不說,還得給地給補助,處理不好將是個極大的社會隱患。
幸好當時的管理者,是雄才大略的曹操,他深思熟慮後,祭出了籠匈四字管理方針。
分而治之。
道理很簡單,把他們分開,不就好管了嘛。
216年,曹孟德對南匈奴這部分外來人口進行了分化,把他們分為左、右、南、北、中五部,為他們辦理了中原「暫住證」,分別安置在陝西、山西、河北一帶,這樣,也就終結了匈奴的單於王朝。
曹操將匈奴五部各部貴族封為帥,後改稱都尉,並親切的為他們派來了漢人政治委員(司馬),對他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。
匈奴人辦理了中原暫住證後,逐漸改變了以游牧為主的生活方式,轉而與漢人一樣,向定居的農耕文明發展。
定居,從此不再逐水草而居,而是日出而作、日落而息,鑿井而飲、犁田而食,晴耕雨讀、心燈不夜。從此,這幫曾經蒼涼大漠上除了放羊就是攆狼的流動逐食者,接觸到了磅礴浩瀚的漢文化。
漢文化,多種哲學思想完美的融合,道家的自然、儒家的仁愛、墨家的無私、法家的嚴謹、佛家的奉獻,具有高度的包容性、蓬勃的生命力和源源不斷的創造力,這對匈奴人,特別是匈奴中的貴族子弟,產生了極大的吸引力。
匈奴五部帥中有個叫劉豹的,被封為匈奴左部帥,居於新興,即今山西忻州市北一帶。劉豹自稱是匈奴冒頓之後,因「漢高祖」劉邦曾將漢朝的宗室公主嫁給冒頓,其子孫遂姓劉。
《晉書》記載,劉豹有個兒子叫劉淵,字元海。比起老子劉豹,劉淵已是匈奴中原第二代,暫住證也變成了綠卡。當然,不同史料之間抬杠是家常便飯,《匈奴史》就認為,劉淵不是劉豹的兒子,因為他出生那年,劉豹已經七十多了。
這確實是徹頭徹尾的抬杠,史載劉淵「姿儀魁梧,身長八尺四寸,須長三尺余」,可見他們家都是祖傳的大鬍子,大鬍子的男人往往能老蚌生珠,譬如,當今的張大鬍子。
無論劉淵是不是劉豹的兒子,但劉淵這個名字,你若翻遍史料,很難找到。原因?
《晉書》的作者是唐名相房玄齡,「名犯高祖(李淵)廟諱,故稱其字焉」,所以史料中見到的一般是劉元海這名字。一人成皇帝,八輩祖宗的名字都是馳名商標,不容得半點侵犯,哪怕僅是重個字。李淵的祖父叫李虎,因此,虎牢關成了武牢關,後趙皇帝石虎也成了石季龍,當然,這都是後話。
不管是叫劉淵還是劉元海,事實是,由於長期居於中原,且是在跟上層漢人們混,匈奴娃劉淵受漢文化影響極深,已基本被漢化。史載他既喜歡研究《周易》這樣晦澀的哲學課本,也喜歡博覽《史記》、《漢書》這樣的歷史課本,學習累了也喜歡翻翻《詩經》這樣的詩歌課外讀物,積累了豐富的漢文化知識。
匈奴娃劉淵不僅自己喜歡學習漢語課本,還經常教育其他匈奴人多讀漢書:一物之不知者,固君子之所恥也。
為了更好的學習漢文化知識,劉淵還給自己找了個好老師。此人叫崔游,上黨人,即現在的山西長治市人,大名士,湖南省長沙市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喪服圖,據說就是此君所撰。
劉淵繼承了游牧民族人特有的彪悍身體,體貌偉岸,又受漢文化熏陶,漢胡結合,使他顯得姿儀不凡、氣場強大。再加上膂力過人、弓馬嫻熟,真是德、智、體、美、勞全面發展的四有新人,深得太原諸名流的推崇。
公元265年西晉武帝司馬炎代魏稱帝時,匈奴小王子劉淵正作為匈奴人質的身份留在都城洛陽。後來,有個叫樹幾能的禿發氏鮮卑人在涼州(今甘肅武威)叛亂,起兵反晉。
有叛亂就得鎮壓,派誰去平叛呢?
劉淵的山西老鄉、上黨人李熹給司馬炎出了個主意:任命劉淵為大將軍,率五部匈奴西征涼州,讓匈奴人與鮮卑人火拚,即可避免漢軍損失,又可削弱異族勢力。
這個方案看起來不錯,其實,卻是個餿的不能再餿的主意。
曹孟德好不容易把匈奴人給分化成五部,你再把他們集合起來歸一個雄才大略的人管,再讓他們一起去打仗結成血的戰鬥友誼,這簡直是,別人編馬鞭你送牛皮—找抽。
大臣孔恂看出了其中的隱患,趕緊制止司馬炎:樹幾能涼州造反並不可怕,可劉淵這小子若能平了涼州,幹掉樹幾能,才是涼州真有難。他這一去,如蛟龍得雲雨,絕非池中之物了。
就憑這點見識,孔恂就沒白瞎他老孔家的姓。司馬炎信了老孔,沒讓劉淵去,而是改派了三國單挑第一人文鴦去鎮壓。
孔恂只是壞了劉淵單獨帶兵的好事,接着,又出來個更狠的。
司馬炎的弟弟,兼司馬炎兒子司馬衷的連襟,賈充的女婿、齊王司馬攸,他直接勸司馬炎:不除掉劉淵,咱們以後定不得安寧。
司馬攸之所以如此忌憚劉淵,是因為,他無意中遇到一件令他坐立難安的事兒。
某日,司馬攸經過九曲河濱,看見一幫人圍坐在河邊喝酒。喝酒就喝酒吧,這幫人還鬼哭狼嚎的,又叫、又哭、又唱。派人上前一打聽,原來是劉淵為一個叫王彌的朋友回老家東萊郡(今山東萊州)餞行。
王彌,亂世梟雄之一,人稱「飛豹」,關於他的事跡後敘。
派出去的人還回報:劉淵這小子在沖王彌哭着發牢騷呢–王渾、李熹等同鄉很了解我,屢次推薦我,可有些人卻向皇帝大進讒言。我本來就不想做官,這點你知道的(對,都知道你想當),但這些人進讒言,可能會使我葬身洛陽,哥幾個再也見不上了。
其他朋友們也都一邊嚎叫,一邊大碗牛飲。總共沒帶幾顆花生米,卻一個個喝出了茅五瀘汾的效果。
特殊時期公然聚集滋事兒,都是些社會不穩定分子,統統給我賦紅碼!司馬炎動了殺心。
生死存亡之刻,老鄉起了作用。
大臣王渾(裴楷的岳父),前面所提的欣賞劉淵的太原名流之一,因討伐東吳時立過大功,深得司馬炎信任。王渾與劉淵算是老鄉,關係也較鐵,向司馬炎進諫:我們大晉正要向少數民族表明以誠信相待,用德政使遠方之人歸附,怎能憑連萌芽狀態都沒有的嫌疑,殺戮別人送來伺候的人質?這是要顯示我們晉朝恩德不

猜你喜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