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歷史遺忘的角落》[歷史遺忘的角落] - 第一章 漢國夕陽

第三部撕咬
第一章漢國夕陽
316年,匈奴漢國皇帝劉聰,派大將劉曜攻陷長安,漢人的西晉中央政權轟然倒塌。至318年,劉琨殉國,西晉帝國最後一點火種也被撲滅。
這時,劉聰看似已是北方的霸主,其實?未然。劉聰所能控制的地方,東不逾太行、南不越嵩、洛,西不過隴阪,北不出汾晉,並未完全佔有中原北方。當時,在北方地區還有幾支力量並存:
一是王彌的部將曹嶷。曹嶷佔據山東,堪稱「山東王」。
前文已有所述,「飛豹」王彌為「漢高祖」劉淵賣命,攻克了西晉都城洛陽,但與劉漢政權嫡係中央軍劉曜因在洛陽分贓不均翻臉後,又名義上歸附了石勒。
王彌心裏清楚,亂世之下,靠誰不如靠自己。為鞏固老巢,王彌任命心腹部將曹嶷為鎮東將軍,命其率軍返回青州,招募士兵,開闢山東革命根據地。
曹嶷離開王彌,竟然一路開掛,從洛陽出兵,經兗州,攻陷汶陽關,越過魯中山區,盡陷齊魯之地,居然趕走了西晉的「山東王」、青州刺史苟睎,自稱青州刺史,擁兵10萬眾。
山東都城臨淄,城池巨大,四周又十分平曠,可以說無險可守。曹嶷佔領山東後,在今山東青州市境內築起一座新城,把廣縣並入臨淄縣,再把青州、齊郡、臨淄縣的軍事行政機構盡數遷進新城。
新城取名廣固城,位於堯王山南,陽河之東,西靠崇山峻岭,北控千裏沃野,東瞰膠東半島,南制通向淮沂的交通要津,易守難攻。
曹嶷畢竟是漢人,心裏傾向南方的東晉政權。
二是佔據河北的石勒。石勒名義上受命於劉聰,實際上已有人有地盤,很獨很強大,對劉聰早有不臣之心,這點前文已有所敘述。
三是代北的鮮卑族拓跋部,佔據當今山西北部、河北西北部一帶。
劉聰、曹嶷、石勒、鮮卑族拓跋部,四方軍閥瓜分了北中國,各據一方,其他三方名義上尊劉聰為主,實際上各懷鬼胎。
劉聰執政時期,重新制定了匈奴漢國的百官制度。但本質上還是沿用並進一步健全了其父劉淵的胡漢分治政策。
劉淵建立漢國時,設單於左輔、右輔,專治理胡人。劉聰則以其兒子劉粲為大單於,也設左、右輔,各管六夷10萬落,一萬落置一都尉。另外置左、右司隸,各領民戶20餘萬,1萬戶置1內史,共設內史43,專門統治漢人。
在中央,劉聰的兒子、大單於劉粲,又為丞相、領大將軍、封晉王,大單於基本是皇位的繼承者。中山王劉曜,被封為大司馬。
劉粲、劉曜二人,算是劉聰的左膀右臂。劉聰的統治機構中雖然也吸收了一部分漢人,可核心權力還是掌控在匈奴貴族手中。
劉聰創建的這套胡、漢分治的政治體制,從實質上說是在基本上沿襲匈奴舊制的基礎上發展和完善的,在當時條件下對匈奴各部有巨大的凝聚力。
然而,這種體制顯然存在巨大缺陷。自稱漢國,卻排斥占華夏地區大多數的漢族士人參政,自然會加深民族矛盾,這種體制,註定會是少數民族統治中原的一個不成功的先例。
縱觀中國歷史,每一個成功的皇帝背後,都有一個不多事的皇后和一個穩定、和諧的後宮,可劉聰的後宮,卻從不令人省心。
胡漢文化,雖可以兼容並蓄,卻很難排除其中天然存在的隔閡。匈奴作為游牧民族,有很多婚姻習俗不被漢文化所接受。譬如,王昭君就遭遇過「父死妻後母」的匈奴舊俗,被亂n了一次。另外,匈奴人還有「兄死娶其嫂」的風俗。
匈奴這些風俗的傳承,有其歷史原因和民族原因。作為少數民族,本來人口就稀少,生存環境又相對惡劣,對種族的消亡自然心裏有種本能的擔憂和恐慌。因此,儘可能的利用一切人體資源來保證後代的繁衍,「父死妻後母」、「兄死娶其嫂」的風俗的產生,也就不奇怪了。
劉聰,匈奴漢國第二代國君,出生和成長都在中原,從他爹劉淵開始就被漢化,其本人的漢化程度已經很高。然而,在婚配問題上,荷爾蒙明顯勝過四書五經,劉聰公然與漢族禮教叫板。
劉淵的第一任皇后是呼延氏。呼延家族,匈奴的望族,呼延氏為劉淵生下了兒子劉和。
劉淵的第二任皇后單皇后,是氐族酋長單征的女兒。單征率部投奔劉淵,劉淵見其女容貌艷麗,遂納為妾,生子劉乂。
劉聰則是劉淵妾張夫人所生。
劉聰的正妻是呼延氏,是劉淵的第一任皇后呼延氏的堂妹,為劉聰生下兒子劉粲。從漢文化角度看,劉家父子兄弟之間的關係比較魔幻:
1.劉聰和他爹劉淵是「叔伯連襟」。
2.劉聰的同父異母哥哥劉和,應該叫劉聰「堂姨父」。
這種親戚套親戚繞口令式的通婚模式,若出現在純漢族文化圈,光村頭大信息中心「馬扎子座」的老頭老太太們交頭接耳的信息交換和社評,就令人抬不起頭。而在匈奴文化中,卻是見怪不怪。
310年6月,劉淵去世,劉和即位,沒多久,就被弟弟兼堂姨父劉聰幹掉。劉聰要推單皇后的兒子劉乂上位,劉乂也不傻,劉和的下場他看的清清楚楚,還是命要緊,婉拒。
不演了,我自己來吧。劉聰丟下《演員的自我修養》,自己繼位為帝,尊單皇后為皇太后。立呼延夫人為皇后,封其子劉粲為河內王、三軍總司令(撫軍大將軍、都督中外諸軍事)。
等等,劉聰立的皇太后是劉乂的母親單皇后,而不是自己的母親張夫人?對。劉粲是接班人?好似

猜你喜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