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大明皇長孫:朱元璋求我稱帝》[大明皇長孫:朱元璋求我稱帝] - 第二十三章:朱元璋的智慧

朱元璋很相信自己的直覺。
從開局一個碗,成長到如今大明帝國皇帝。
朱元璋明銳的直覺,相當的重要。
自始皇后,縱觀古今五百多位帝王,唯一能夠和朱元璋媲美的,也就是漢高祖劉邦了。
如果非要深究一下,劉邦當時還是大秦的亭長。
而朱元璋卻是連父母都會被餓死,吃不上飯的黔首。
後世有稱:自古以來得位最正的皇帝。
哪怕是六十多歲的年紀了,但朱元璋沒有絲毫老人的呆愣,思維依舊敏捷。
只是微微沉思,朱元璋就立即發現了剛才朱英問題中的不對勁。
「晚輩朱英,敢問老爺子如何稱呼。」
朱元璋沉思間,朱英的聲音響起。
朱元璋遲疑一下,便坦然笑道:「咱也姓朱,朱國瑞。」
朱國瑞這個名字,知道的人不多,但卻真就是朱元璋的曾用名。
只不過比起朱重八和朱元璋這兩個名字來,只在小範圍內傳播。
朱重八算不得大名,只是小名。
在朱元璋小有成就的時候,就給自己起了個朱興宗,字國瑞的名字。
不過這個名字並沒有多久,知道的人也不多。
尤其是朱元璋的一些老朋友,要麽就是稱呼其當時的職位名稱。
親近的也是喊着重八兄弟。
朱興宗,字國瑞這個稱呼,沒過多久。他就沒用了。
便是直接取名朱元璋。
在現在的大明,說朱國瑞的這個稱呼,哪怕是朱元璋的皇子們,大臣們。
也都是陌生的很。
唯有胡惟庸,李善長,周德興,劉伯溫,湯和,徐達,常遇春等等這些老年兄弟有所耳聞。
不過大部分都去世了,剩下的也不多。
何況對陛下稱呼曾用名,也是屬於一種大不敬的行為。
這個曾用名之所以流傳到後世,還是因為朱元璋自己編撰的一些文獻中記載。
這才流傳下來。
不過即便如此,在後世朱興宗,朱國瑞這等稱呼。
聽到後自然是無法聯係到朱元璋的身上的。
至於『咱』這個自稱。
那就更不用說了。
朱元璋安徽鳳陽人,『咱』是屬於淮西方言。
所謂一人得道,雞犬升天。
就現在的南京城裏,不少富戶都是朱元璋從淮西那邊移民過來的老鄉。
便是整個淮西武將集團,也是拖家帶口的在這裏。
若是聽到自稱『咱』的六十歲左右的老人,就認為是朱元璋的話。
那麽白日裏去南京城街道上走一走。
便是能夠認下五百個朱元璋出來。
大量淮西人士在南京,還地位高貴,不是勛貴就是大戶人家。
甚至於很多其他地方的人,都會下意識的模仿淮西方言說話。
尤其是朱元璋,哪怕在早朝的時候,也是一口濃烈的淮西話。
下方的淮西官員,也是用淮西話跟陛下交流。
這便導致對大明現在來說,淮西話某種意義上,便是官話。
不懂幾句官話沒問題,自稱『咱』總會吧。
十多天前,朱英剛到來南京城的時候,就自然是發現了這個事情。
路上咱來咱去的,還有各種淮西方言。
所以對面的老爺子自稱咱,朱英也不可能產生很豐富的聯想。
朱元璋當了皇帝後,就目前而言,對於老鄉都還是很不錯的。
即是姓朱,又自稱咱。
朱英自然猜道,在自己面前的老爺子,身份地位就整個南京城而言,恐怕都不會過低。
「老爺子,看來咱們也算是一家人。」
朱英客氣的說道,倒不是說什麽攀附權貴。
若真是想攀上老爺子這條線,他還是有很多辦法可想的。

猜你喜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