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大明1805》[大明1805] - 第七章 站在所有群體的對立面

藩國與直省孰優的爭論,是大明再興之後始終揮之不去的議題,也是始終沒有得到徹底解決的問題。
在大明再興後的頭幾十年,朝廷對於藩國的態度是消極的,幾乎所有大臣都認為不應該設置藩國,要儘可能採用直轄省。
這就是古代王朝的「削藩」、「強幹弱枝」的思想的延續。
當時的藩王是希望保留藩國的,在地方上當土皇帝,不比去京城當個空頭王爺舒坦多了?
這也是古代藩王的典型心態,至於當時的民眾,小農們哪兒時間關心這個。
由於各種各樣的現實原因,主要是遙遠地方的統治成本過高,藩屬國最終還是被保留了下來。
但是到了最近的幾十年,情況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。
大明帝國逐步完成了基本的工業化,從傳統封建王朝轉型成了半現的工業國家。
通訊和交通效率大幅度的上升,整個帝國各部分之間的隔閡被打破,相互之間的聯絡越來越緊密。
民眾的教育程度也上來了,會思考和追求更好的生活的人,在整個社會中越來越多了。
最重要的是,近代資本利益集團真正成型了,已經開始干涉和影響政治了。
同時,大明帝國是當今世界最強大、最富裕、最文明的國家,對全世界都有着極高的吸引力,藩屬國更是首當其衝。
大明藩屬國的權貴、新興的資本精英、甚至普通的民眾,都希望能夠撤藩設省,能夠真正成為大明天朝的一員。
那藩屬國為什麽又要鬧獨立?
因為朝廷始終拒絕撤藩設省,幾乎所有大臣都反對撤藩設省,藩國始終都看不到希望。
大明朝廷為什麽不允許藩國變成省份?
歸根結底是利益分割的問題,根源還是世祖皇帝的仁武新制。
按照仁武新制,大明帝國範圍內的居民,被從上到下的分成了八個等級。
帝國公民、帝國國民、藩國公民、藩國國民、帝國居留權、藩國居留權、帝國奴僕、藩國奴僕。
只有最高級的帝國公民,在整個帝國境內擁有完整的政治權力。
可以投資、經商、參政、參軍,可以從事任何合法行業的工作,與現代國家公民類似。
次一級的帝國國民,權利就明顯受限了。
不能在帝國本土參政、參軍,也不允許跨地區投資經營、不允許參與金融性投資、不允許買賣流通性股票。
而藩國公民,只是在本藩國內部,擁有完整的政治權利。
藩國公民到了帝國本土,權利等同於帝國國民,且凡事帝國國民優先,其他級別依次類推。
與此同時,帝國居民到了藩國範圍內,權利等級卻要默認提升一級。
帝國國民到了藩國境內,就直接擁有公民權力了,帝國公民更是不用說,凡事都有更高優先權。
這就導致,帝國公民在藩國內暢通無阻。
可以經營和從事任何行業,可以直接考取任何功名,可以擔任任何軍政官職。
但是藩國公民在帝國本土卻處處受限。
不但不能參軍,也不能當哪怕最小的官,關鍵是連投資範圍和額度都受限制。
結果就是,帝國公民單方面擠占藩國的軍政職位,帝國資本單方面擠壓藩國資本的生存空間。
這就是典型的殖民地式的政治和經濟雙重壓迫。
在藩

猜你喜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