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北宋穿越指南》[北宋穿越指南] - 0005【茶留人去】

「沒剩幾包了,省著點抽。」
朱國祥點燃華子,吸了一口香煙,便隨手遞給兒子,眼神茫然的望着漢水對岸。
從車裏順出的那條中華煙,被消耗得很快,父子倆一有空就抽煙,以此來緩解心中壓力和迷茫。
朱銘也不嫌棄過濾嘴上的口水,接過來猛吸一口,又遞迴去說:「就怕是北宋或南宋的末年,其他時候都還好。不過嘛……」朱銘沒心沒肺的笑道,「戰亂也意味着機遇,說不定咱們還能做皇帝呢。」
「說得輕巧,你會打仗嗎?」朱國祥問。
朱銘說道:「我研究過《紀效新書》和《練兵實紀》,也研究過火器發展史,熟悉古今中外的著名戰例。」
「我算聽明白了,就是紙上談兵。」朱國祥進行總結。
朱銘撇撇嘴,默認此事,沒啥好反駁的。
他確實屬於紙上談兵,雖然熱衷於玩兵甲,卻不會絲毫的實戰招式,三萬多塊錢的寶劍,在他手裏跟砍柴刀沒兩樣。至於戰爭,戰例和陣法他都非常熟悉,實操僅停留在跟幾個混混打架。
父子倆輪流吸完一根煙,朱銘拍拍屁股站起來:「繼續沿着漢水走,總能遇到村落的。」
朱國祥問道:「宋代的漢中盆地,發展狀況怎麽樣?」
朱銘解釋說:「這得分時間段來講。北宋初年,漢中人口稀缺。後來東南茶葉實行榷禁,只有川陝和廣南茶葉可以自由買賣。再加上四川盆地人口繁衍過多,大量蜀中人百姓遷徙到漢中,在漢中各地廣泛種植茶葉。」
「後來呢?」朱國祥問道。
朱銘繼續講述:「後來王安石變法,東南茶葉可以自由貿易了,川陝茶葉卻因為河湟開邊,由朝廷統購統銷,專門用於置換馬匹。正所謂,漢中買茶,熙河易馬。從此,漢中商業日漸凋敝,人口也變得越來越少。」
朱國祥迷糊道:「我怎麽沒聽明白?」
朱銘詳細解釋:「朝廷對茶葉統購統銷,導致茶場主損失慘重。朝廷向茶農收購時,不但壓低收購價格,還強行將好茶當劣茶收。大商賈則勾結官員,以次充好,壟斷茶葉市場。北宋的漢中以種茶為主,特別是山區地帶。茶葉市場凋敝,老百姓就吃不飽飯,只能外逃到其他地方。」
「不能改種糧食嗎?」朱國祥問。
朱銘說道:「第一,漢中多山區,這些山區的糧食產量很低;第二,地裏該種啥,不是農民說變就變的。官府登記的是茶場,就算你改種糧食,還是會按種植茶葉收稅。貧瘠山地本來就產不出幾粒糧食,還要按種茶來收高額賦稅,農民非但沒有收入,每年還得倒貼稅款。另外,河湟和陝西經常打仗,漢中這邊苛捐雜稅更重,老百姓根本負擔不起。所以說,河湟開邊雖然為北宋拓地千裏,卻也把漢中山區搞得民不聊生。」
朱國祥又問:「南宋恢復了嗎?」
「沒有,直到南宋滅亡,川茶一直都是榷禁狀態,」朱銘搖頭道,「而且兩宋之交,漢中的北部屬於前線,戰亂頻繁,賦稅更重,人口流失更嚴重。」
朱國祥頗為欣慰,誇讚道:「你歷史知識倒是挺紮實。」
朱銘打開話匣子:「我的本科畢業論文,就是探討宋代川茶榷禁對漢中人口和經濟的影響。研究那些歷史細節,其實是很有趣的。就拿王安石和蔡京來說,一個改革能臣,一個千古奸相,但比較他們的茶政,卻可以發現一些很有意思的現象。」
「怎麽說?」朱國祥問。
朱銘說道:「王安石推行新法,解除對東南茶葉的榷禁,讓東南茶葉可以自由買賣。其本意是好的,但他怕重蹈慶曆新政覆轍,不敢放手去改革吏治,導致市易法淪為空談。市易法的初衷,是打擊商業壟斷和兼並,保護中小商賈的利益。實行起來,卻變成官員左右市場,中小商人負債纍纍、大量破產,茶農受到波及也紛紛舉家逃亡。」
「而蔡京在徽宗朝掌權之後,兩次茶法改革就很奏效。蔡京制定的茶引制度,看似恢復了榷禁,卻又保留了王安石的部分通商法。如此,就讓各方都能得利,一直沿用到清朝乾隆年間。」
朱國祥搖頭說:「一種新政,不可能讓所有人都得利,蔡京的茶法肯定有人受到損失。」
朱銘說道:「蔡京的茶法,增加了朝廷的收入,提高了茶商的利潤。這些利潤都是從哪來的?當然是裁撤合並茶葉監管機構,放棄對茶葉的統購統銷,因此減少了行政開銷和貪腐流程。同時,還把中小商人排除在外,茶農照樣是被壓榨的對象。」
「我明白了,精簡政務部門和行政環節,讓躺在上面吸血的官吏變少。又保證大商人和大官僚利益,讓政策得到有利支持,」朱國祥評價道,「看來蔡京還有點手段,不是小說演義裏面,只靠書法取悅皇帝的昏官。」
朱銘笑着說:「不是昏官,但肯定是貪官。蔡京制定推行茶引法,他和他的那些心腹,靠着茶引不知撈了多少銀子。以前是各級官吏一起貪,甚至鄉間小吏都能撈一筆,改革之

猜你喜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