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1850再造中華》[1850再造中華] - 第24章 大敗民團

滿清綠營兵平時散駐各地,戰時則調集各地綠營兵,臨時交由欽差大臣統率。由此造成兵不知將,將不知兵,非常不利於指揮作戰。
除此之外,若綠營打了勝仗,則互相爭功。若打了敗仗,則各自逃命,互不相救。
朝廷明知綠營積弊已久,卻無力改革。一方面,清朝以例治國,決不能輕易變革祖宗家法。另一方面,此舉可以分散兵權,減少漢族綠營對滿族朝廷的威脅。
當楊烜提議把三水城讓給綠營兵時,綠營兵欣喜若狂,心裏只惦記著搶錢,完全忘記了此行的目的,也根本不會關心民團的死活。
綠營袖手旁觀,為至臻堂打擊民團提供了便利。
民團人多,有一千多人,屬於地方武裝,從未接受過係統的軍事訓練,連最基本的行軍列陣、修築營壘都不會。
儘管如此,民團人馬精壯,又普遍裝備有火槍火炮,實力不容不覷。
至臻堂一切處於草創,缺少火器,要想打敗民團,並非易事。
楊烜召集部屬,商議打擊民團之事。
在三水城時,楊烜有了閑暇時間,也給部屬做了初步的分工。大致上,劉旻虎負責後勤,楊田負責陸營,蘇三娘負責水營,陳虹輔助楊田管理陸營。
馮可欽則是軍師,協助各部行動,為楊烜參畫機宜。
會議一開始,蘇三娘報仇心切,提議全面出擊,與民團硬杠。她說:
「狹路相逢勇者勝。民團有一千人,咱們全部人馬也有近一千人。不如全部投入戰鬥,一對一和民團硬拚。將士們士氣高漲,一定能夠打敗民團。」
楊田讚成蘇三娘的意見。
馮可欽明確表示反對:
「民團雖然缺少實戰經驗,卻組建已久,普遍裝備有槍炮。若我們貿然發動衝鋒,恐怕會造成不必要的傷亡。況且,綠營雖然與我們取得了默契,也要防備他們趁機偷襲。」
陳虹讚同馮可欽的意見,險和道:「咱們雖有將近一千人,但水營的船夫要留守戰船、護衛輜重,至臻堂的軍夫戰鬥力十分有限。掐指一算,能用於戰鬥的只有五六百人。我們人數少於民團,只能智取,不可強攻。」
如何打敗這些民團,楊烜有自己的高見。他說:「民團的優勢在於火器,在於人數。要想打敗民團,就要揚長避短,不與民團比拚火力。」
與人們傳統認知所不同的是,清軍是一支非常依賴火器的部隊。
清軍入關前,與明軍在關外爭戰多年。八旗善於騎射,明軍精於火器。明軍的紅夷大炮威力驚人,大量斃傷八旗,給八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為了打敗明軍,清軍拚命發展火器。可以說,清軍對於火器的重視遠遠超過明軍,並貫穿整個清朝。
物極必反。
至道光年間,八旗、綠營的火器裝備率已經超過了百分之七十,對火器的依賴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,完全荒廢了肉搏訓練、騎射訓練、白刃訓練。
而後者,正是八旗賴以起家的撒手鐧。
清軍雖然已經普及了火器,卻十分落後,仍以鳥槍、抬槍、劈山炮為主。
鳥槍、抬槍都為火繩槍,比洋人的燧發槍落後一個時代。而洋人已經研製成功了來複槍、定裝彈,比燧發槍又先進了一個時代。
劈山炮則是一種輕型火炮,威力、射程有限,更非洋炮對手。
清軍徒有許多火器,卻並未提高戰鬥力,反而增加了火藥方面的後勤壓力,也使得士兵的肉搏戰能力大大的退化。
廣東地方富庶,民團裝備向八旗、綠營看齊,甚至裝備了比清軍還要先進的燧發槍。
與民團硬拚,頂著民團的槍炮衝鋒,只會增加至臻堂的傷亡,並不可取。
楊烜解釋道:「我們要想辦法貼近民團,與民團展開肉搏戰、白刃戰。為此,我們要選擇精銳力量,快速機動,打敵人一個措手不及。
「水營上的船

猜你喜歡